English

跨世纪文化问题的探索

1998-02-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时代在前进,世界正向新的世纪迈进。中国在下世纪将以怎样的面貌致力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能不思考的问题。由汝信作序、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学者丛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丛书作者是近年活跃于我国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

陈来的《人文主义的视界》,不仅在宏观上对中国近代思想作了回顾与前瞻,并对“五四时代”和“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着重于在文化观上深入检讨文化激进主义的遗产,力图在学理的层面揭示文化激进主义的偏失。

儒学在今天还有无真实的生命力?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它又能以怎样的形态(哲学、伦理、宗教、“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或兼而有之)存在下去和发生影响?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在现代专业化分工的背景下,知识型的儒学与实践型的儒家是怎样的关系?儒学能够重新成为知识分子心灵世界中活生生的精神力量和重新找到切入更广大层面之社会生活的现实途径吗?郑家栋的《当代新儒学史论》把对于此类问题的探索与有关当代新儒家思想的考察、反省和超越性思考结合起来。深刻的思想力度与强烈的现实关怀的统一,则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张颐武的《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描述了在全球化及市场化进程中,我们的文化想象及生活空间的形态,探讨了由80年代的激情浪漫的“现代性”向90年代的平和多元的“后现代性”转变的历史轨迹。其中涉及“后现代”“后殖民”理论,民族认同、文学、电影及大众文化,跨国资本与市场。城市空间与时尚等议题。作者追溯思潮变动的脉络,探究文化转型的运作,并对90年代一系列多有争议的话题作出回应,

黄卓越的《过渡时期的文化选择》认为,20世纪以来的对哲学与文学两种形态的过度崇尚,有可能导致的一个负面影响便是在越出其既定分界之后对社会实验的无节制,即以哲学目的论与心灵浪漫主义的角度来观察、要求、规范社会历史的自然演进程序,将一种抽象的意志配置给不同的历史组合单元,以致引起与实践方式的紧张、渐进结构的破坏促使社会走向难以负荷的极限。

反形而上学是今日思想界、文化界,以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无法回避的一种哲学,一种价值,一种氛围。金惠敏的《反形而上学与现代美学精神》以美学、文学中的反形而上学潮流为研究对象,展示了这一潮流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社会历史批评学派、意志主义美学、分析美学、接受美学中的曲折微妙,并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细致考察了新时期和9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念的演变,指出,作为反形而上学的“后人道主义”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基础,不了解“后人道主义”便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纷纭万象的文学的、文化的、生活的当代景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